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实施方案(2025年试行稿)(教务通知【2025】第10号)
 
发布时间: 2025-02-18 浏览次数: 28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5年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实施方案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号召,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深化“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课堂革命”与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全面启动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秉持立德树人之根本,肩负三全育人之重任,严格落实课程思政,强化质量内涵建设。以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核心,依托课程团队建设,借助信息化建设基础,围绕学习者需求,激活教学要素,协调教学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进教学内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原则

依据标准、客观公正。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教学测评工作的程序及要求依据评分标准观公正地评价现场教师说课和授课,以及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程教案等文本材料情况,分别评比并给予相应分值。

注重能力、全面科学。遵循现代职教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以教师执教能力提升重点,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实施成效、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

知行合一、理实一体。加强学校教师 双师素质,坚持推动对接国家教学标准,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好地适应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需要,融入课程思政、1+X 证书、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全要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及项目化教学。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部长任副组长教务部、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以及二级院(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测评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部,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负责全校教师教学能力测试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负责测试评委的审核与培训工作。

四、测评对象

面向全校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和“双肩挑”教师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轮训测评工作。

五、总体规划

(一)时间安排。测评工作在各二级学院分批培训后开展测评时间为季学期初(2-3月)与学校教学能力比赛同步开展。测评结果抽检完成时间一般为6 月底前。

(二)质量保证。各学院(部)在测试结束后办公室报送测评结果,由办公室牵头,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拟通过的测试对象进行不少于20% 的抽检。若抽检结果为“暂缓通过”,则该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试结果为“暂缓通过”。

六、测评内容

参考 2024 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文件相关要求,测评内容为所授课程相关文本材料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授课情况。

(一)文本材料。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所选单元教案及课程实施报告。

(二)视频材料。分说课汇报教学展示两部分

1. 说课(6 分钟):测评教师对所选单元内容进行说课,包括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

2. 教学展示(45 分钟):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或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教学),录制1学时(40-45分钟)课堂教学实录

(三)内容要求。测评重点考察教师依据教育部最新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做好课程标准设计、教案设计、说课与授课等方面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设计要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体现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统一,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考核评价科学性、多元性与过程性;

教案设计要求做到学习性任务明确,学情分析透彻,教学目标具体可行,做到重点难点清楚,与课程学习要求以学生学习特点吻合,做到教学策略得当,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充分,做到课程思政、1+X 证书、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元素有效融合;

教师应依据教育部最新专业教学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重点考察某门课程核心技能的项目教学设计、教学难点、重点等的设置,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四)测评标准。见附件1《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标准与评分表》(文本材料 25% 视频材料占比75% 

七、评审专家

二级学院聘请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与管理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包括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高职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等专家,组成测评小组进行评议。

八、测评实施

(一)测评材料要求

1.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2. 课堂教学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1G。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案页码+教学环节名称来命名(其中教案页码以教案PDF文件显示的页码为准)。

3. 所有测评材料均需上传至指定评审端口。

测评材料审阅、测评

评审专家审核课程的课程标准、单元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二级学院工作人员根据专家分组及测评教师安排情况,提前将相关资料的评审端口发至评审专家。评审专家按照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标准进行评分。

结果公布

抽检结束后,测试结果经3 天公示后正式公布。

九、测评结果及应用

(一)测评等次

测评结果60分(含)以上“通过”、60分以下为“暂缓通过”。测评结果计入教学质量评价。

测评结果作为学校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的重要依据。

相关说明

1. 按照《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徐工职院发〔2021185号)文件精神,获近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奖项、近两届省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等奖的教师可申请免予测评获奖名单以比赛公示结果为准

3. 未通过测评的教师,需参加相关培训。经培训后,再次进行测评,若测评通过,则可继续承担教学任务。

十、其他

其他未尽事宜,由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件1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标准与评分表

 

 

2025  21


附件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标准(试行)

评价维度

分值

评价指标

评价要点

分值

课程标准

5

1.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

1.公共基础课执行部颁课程标准;专业课贯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

2

2.条目齐全完备,科学规范

2.主要条目齐全、完备。

2

3.展示内容为课程标准中的模块、单元、专题、项目或任务,符合连续完整的要求。

4.按照一定逻辑建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及要求表述完整。

3.具有时代特色,体现(学科)技术领域发展

5.课程教学目标源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表述清晰、与时俱进。

1

6.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要求,考核评价科学合理。

教学设计

10

1.教学要素完整,版式规范,详略得当

1.教案的任务目标、学时、授课时间与课程标准相一致,教学基本要素完整、简明,侧重体现具体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详略得当。

2

2.若干课次的几份教案之间关联、衔接、有差异。教案与课程标准、教学展示关联紧密,高度一致。

2.课程思政系统设计,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3.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美育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文化素质、创新意识、数字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2

3.学情分析精准聚焦,教学目标可评可测

4.每份专业课教案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公共基础课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以信息手段和数据支撑详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准确预判教学难点。

2

5.教学目标具体清晰、相互关联、逐渐递进、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4.教学内容科学严谨,教学策略运用恰当

6.教学内容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落实书证融通,有效支撑教学目标实现,内容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实习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匹配,强化核心技术技能训练。

2

7.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科学有效,突出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方式。

5.教学评价科学合理,课后反思真实深刻

8.关注教与学行为数据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应与前序的学情分析和后续的学习成效紧密关联。

2

9.教案的课后反思聚焦本次教学的授课实效、改革创新进行总结,针对不足的改进措施科学有效,并在下一次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前后关联。

课程实施报告

10

1.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1.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先进,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反映日常教学实际。

2

2.课程结构以及参赛模块表述清晰,符合层次定位;课程模块化设计、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科学合理。

2.教学实施以生为本,落实教学设计,教学有创新

3.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专业课程要落实理实一体化,强调知行合一;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2

4.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组织有序、教学环境真实、教学资源有用、教学互动深入、教学气氛生动,学生学有所得,全面关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

5.在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推进“三教”改革、以生为本、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法学法、技术应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3.学生学习效果突出,与教学内容、活动关联性强

6.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采集,围绕教学目标全面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及个体发展水平,反映学生核心素养或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情况。

2

7.学生学习成效应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紧密关联,真实有据。

4.教学内容科学严谨,教学策略运用恰当

8.教学内容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落实书证融通,有效支撑教学目标实现,内容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实习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匹配,强化核心技术技能训练。

2

9.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科学有效,突出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方式。

5.教学评价科学合理,课后反思真实深刻

10.关注教与学行为数据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应与前序的学情分析和后续的学习成效紧密关联。

2

11.教案的课后反思聚焦本次教学的授课实效、改革创新进行总结,针对不足的改进措施科学有效,并在下一次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前后关联。

说课汇报

25

1.特色鲜明、成效显

1.突出重点和特色,体现创新举措和具体成效,反思深刻,特色创新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充分体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10

2.清晰严谨、重点突

2.语言简练、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详略得当,教态自然,体现教师的基本素养。

8

3.汇报内容与提交的文本材料关联紧密。

3.聚焦主题、有理有

4.聚焦主题、观点准确、思路清晰、措施合理、成效可信,图表视频佐证有力。

7

教学展示

50

1.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要求

1.落实立德树人,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强调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4

2.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体现以生为本

2.依据教案开展教学,课堂教学展示的任务内容、策略方法和教学情境等源于教案,符合教案中相应环节的教学实施安排,教学任务完整。

9

3.教学内容清晰准确,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中心,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3.课堂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反映师生真实教学状态

4.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能说会做善导,学生乐学、学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9

5.课堂教学展示呈现真实教学,教学场所真实朴实,师生服装符合日常教学状态;学生人数与班级建制一致,包含线上、线下学习的学生。

6.视频文件命名符合规定,镜头稳定,不片面追求拍摄效果,光线适当,声音洪亮,图像与声音同步,无后期剪辑。

4.数字技术与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恰当,体现深度学习

7.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教法学法运用恰当,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教学活动开展有序,数字技术运用适当,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9

8.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教学重难点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教学互动深入有效、课堂氛围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5.展示教师良好综合素养,展现团队优势

9.教师课堂教学素养水平高,态度认真、严谨规范、教态自然、表述清晰、亲和力强、各有特色,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规范娴熟、示范有效,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展现良好“双师”素养和团队优势。

9